歐洲對華電動車關稅生效:中國反制措施升級貿易爭端?
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小鵬汽車生產的新電動車,停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攝於2024年10月24日。
中國積極與歐盟協商最低進口價格等關稅替代方案之際,歐盟對中國制電動車加征至高45.3%的關稅措施10月30日正式生效。中歐貿易爭端是否將進一步升級?
中國商務部星期三(10月30日)發布聲明,抨擊歐盟對中國制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決定,稱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也不接受」,並稱已就此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提交申訴。「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表示。
為了平衡中國政府補貼對歐洲市場造成的扭曲影響,歐盟去年開始對華電動車補貼進行調查。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歐盟決定正式加征高至45.3%的關稅。
儘管中國積極與歐盟協商最低進口價格等關稅替代方案,中國今年已經對歐洲的奶製品、豬肉和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以反制歐盟的關稅措施。此外,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在10月10日的中國商務部會議上,比亞迪、上汽和吉利等汽車製造商被告知應暫停在支持電動車關稅的歐盟國家進行重大投資項目,比如建設工廠。
雙方對不同產品的調查,引發外界對電動車關稅問題是否引發中歐雙邊貿易戰升級的擔憂。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國際研究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以文字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自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來,中國一直以(貿易戰可能)升級進行威脅」,目的是為了保持其在歐洲單一市場的渠道暢通,但這顯然未能阻止歐洲對中國補貼的共同回應。
不過,美國喬治城大學新興技術治理學教授麥卡錫(Mark MacCarthy)以文字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這標誌著中國與歐盟的協商「正要開始,而不是結束」。他說,歐盟希望買到中國制的電動車,但希望這些車能在歐洲生產,因此祭出關稅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