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自焚!北京對日本六大戰略誤判
宋國誠評論分析文章:為什麼我自創「外交自焚」的概念來形容中國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所做出的反擊?因為這是中國近年來最嚴重的戰略誤判之一。 什麼叫「外交自焚」? 我把「外交自焚」(Diplomatic self-immolation)定義為:一國為壓制他國的外交敘事,卻反而讓該敘事獲得更高國際合法性的過程。另外,外交自焚也可指涉一種「逆反敘事」效應:一國因急於維護敘事控制權,卻做出使自己在外交上更孤立、更被國際社會厭惡和提高警戒的行為,或稱「適得其反」。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讓北京跳腳。但中國罵得越大聲,效果越像是在替高市「政治加碼」,這不是反擊,這叫外交自焚。換言之,中國越想讓台灣議題降溫,越把台海變成全球焦點,越想讓日本噤聲,越讓日本的論述發揮「全球放大」效應。 理由之1:中國的強烈反應反而使高市的主張被「國際正當化」。 當中國強烈反對「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時,外界會產生一種效果:若中國的反應如此過度、激烈,那高市的警告可能是真的。結果就是:日本民意更支持警戒中國,日本安全官員與政界更把「台灣有事」視為真實威脅,國際媒體更關注台海風險,G7與美國更傾向支持日本說法。這種現象在外交上叫:「反效果」(backfire effect)。 理由2:中國反擊恰恰強化日本保守派,而非削弱 中國習慣於攻擊日本保守派政客、右派媒體、強化國防政策的「國防派」。但歷史證明反而造成保守派民意支持度上升,減少「國防派」的反對聲浪、讓日本左派更趨於弱是,讓高市的形象更具有「勇於面對中國」的象徵力量。換句話說:中國本想削弱高市,結果反而替她「抬轎助選」。 理由 3:中國自毀「一中原則」,陷入自我矛盾。 中國的反擊通常是:「台灣是中國內政,所以日本不能說三道四」。但問題是,若真是內政,日本何來「有事」?中國反擊越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