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A股上漲:虛假繁榮與真實危機
這波A股上漲:虛假繁榮與真實危機 一、虛假繁榮的幕布 過去一年,中國股市似乎終於「回春」。 各大指數齊揚,融資餘額飆破2.4萬億元,甚至超過2015年那場史詩級泡沫的頂點。媒體歡呼:「信心回來了!」政策解讀也鋪天蓋地:央行降息、準備金率下調、國企回購、券商加槓桿——看似一場全民救市的盛宴。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然而,《經濟學人》一句冷評道破天機:「這是一場紙上富貴。」漲的是指數,不是信心;熱的是籌碼,不是產業。 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用虛擬繁榮掩蓋真實危機——銀行壞賬、地方債雪崩、房地產二次崩塌。 二、銀行:被掏空的提款機 幾年前,河南、遼寧等地陸續爆出儲戶存款「消失」事件,引發社會震蕩。官方此後清查並「整並」290家高風險銀行與信用社,看似穩定金融秩序,實則延緩爆雷。 地方政府早已將銀行當作提款機: 財政吃緊,就發債;銀行買單。 房地產救市,就設專項貸款;銀行配合。 如今甚至要求銀行承購地方債,用於地方購房、做「保障性住房」。 問題是:銀行的錢從哪來? 不是市場利潤,而是央行再貸款與隱性負債。所謂「保障性住房」計劃,三千兩百萬套房背後,是金融系統被政策拖入泥潭的現實。在經濟下行的年代,銀行利差日益收窄,不良資產不斷堆積。這,與其說是救市,不如說是集體飛蛾撲火。 三、股市:以假數字換真風險 自2024年秋起,「拉指數工程」全面啟動。 監管要求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票;國資委旗下企業被動入場護盤;央行釋放流動性製造「信心效應」。 結果,融資買股餘額暴增,槓桿率再度飆升。散戶「借錢炒股」的熱情再現江湖。 但回看數據,泡沫的本質未變: 企業融資能力不升反降,全年僅籌得約7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