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A股上涨:虚假繁荣与真实危机
这波A股上涨:虚假繁荣与真实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幕布 过去一年,中国股市似乎终于“回春”。 各大指数齐扬,融资余额飙破2.4万亿元,甚至超过2015年那场史诗级泡沫的顶点。媒体欢呼:“信心回来了!”政策解读也铺天盖地:央行降息、准备金率下调、国企回购、券商加杠杆——看似一场全民救市的盛宴。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然而,《经济学人》一句冷评道破天机:“这是一场纸上富贵。”涨的是指数,不是信心;热的是筹码,不是产业。 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用虚拟繁荣掩盖真实危机——银行坏账、地方债雪崩、房地产二次崩塌。 二、银行:被掏空的提款机 几年前,河南、辽宁等地陆续爆出储户存款“消失”事件,引发社会震荡。官方此后清查并“整并”290家高风险银行与信用社,看似稳定金融秩序,实则延缓爆雷。 地方政府早已将银行当作提款机: 财政吃紧,就发债;银行买单。 房地产救市,就设专项贷款;银行配合。 如今甚至要求银行承购地方债,用于地方购房、做“保障性住房”。 问题是:银行的钱从哪来? 不是市场利润,而是央行再贷款与隐性负债。所谓“保障性住房”计划,三千两百万套房背后,是金融系统被政策拖入泥潭的现实。在经济下行的年代,银行利差日益收窄,不良资产不断堆积。这,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集体飞蛾扑火。 三、股市:以假数字换真风险 自2024年秋起,“拉指数工程”全面启动。 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国资委旗下企业被动入场护盘;央行释放流动性制造“信心效应”。 结果,融资买股余额暴增,杠杆率再度飙升。散户“借钱炒股”的热情再现江湖。 但回看数据,泡沫的本质未变: 企业融资能力不升反降,全年仅筹得约7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