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加大大豆採購力度跡象的提振,大豆期貨價格大幅上漲,此前這一採購一度停滯,如今給美國農民帶來了希望。」
彭博社當地時間11月17日報道稱,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當天一度上漲3.2%,創下17個月以來的新高。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於當地時間11月14日告訴記者,「中方正在採購大豆」,並迫不及待地稱,「這些採購可能在(明年)春季之前就開始」。
諮詢公司AgResource稱,中國進口商已從美國購入7到10船大豆,其中一些將在明年1月裝運,另一些則計劃在明年6月或更晚裝運。
此前,在美國新一季大豆出口開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未有對華銷售或出貨的記錄,《紐約時報》9月底更是指出,自今年5月以來,中方沒有購買過任何美國大豆。
彭博社指出,大豆一直是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焦點議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方暫停採購美國大豆的做法,給美國種植戶帶來了壓力,也讓中方在關稅博弈中佔據了關鍵優勢。

美國威斯康星州沃爾沃斯,田間正在收割的大豆。
據報道,特朗普政府上個月曾表示,中方已同意本季至少購買1200萬噸美國大豆——這一協議對面臨通貨膨脹和高投入成本壓力的美國豆農而言至關重要。
然而,美國農業部截至11月12日的最新出口數據顯示,在總共120萬噸大豆銷售中,只有23.2萬噸將運往中國,這一數字低於上周公布的33.2萬噸。
當地時間11月17日,美國農業部修正數據稱,有10萬噸大豆的訂單被取消。同時,美國農業部當地時間11月14日還下調了自9月以來首次發布的供需更新報告,並下調了對美國大豆出口和產量的預期。
報道稱,中方尚未發起大規模採購一直壓制著市場情緒,交易商和農民也愈發焦慮。諮詢機構Hightower
Report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特朗普透露中方可能在明年春季前購買美國大豆,且相關談判仍在進行中之後,受此消息提振,大豆價格開始回升。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團隊也在呼應其說法,美國農業部部長羅林斯當地時間11月17日通過福克斯商業頻道稱,中國「已經開始買一點(大豆)了」,她看到事情「正在推進」。「我們會達成目標。我們會把這份協議簽下來——它還沒有簽署,然後我們就會迅速推進。」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前一天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網採訪時則稱,他相信中方會履行協議。「他們已經開始購買大豆了,」他說:
「自韓國的(中美元首會晤)會晤以來,大豆價格大幅上漲,我認為他們會兌現這一承諾。」
不過,大豆價格的反彈也可能帶來潛在的不利影響。漲勢推動了美國大豆期貨價格重新高於巴西大豆,使美國大豆在低成本買家中競爭力下降。
AgResource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上漲,將把非中國市場的業務推向巴西。
「不再依賴美國大豆的中國,已經掌握主動權:在雙方關係緊張時暫停採購,在關係緩和時恢復購買。」對於中美大豆貿易,香港《南華早報》11月16日刊登的文章如此評論道。
文章稱,隨著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美方上月底稱,中國已同意在明年1月前採購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在未來三年每年至少採購2500萬噸美國大豆。在這一預期的推動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大幅上升,美國中西部農民歡呼雀躍。
文章作者、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蘇世民訪問學者大衛·奧科隆科沃(David
Okoronkwo)認為,在美國農民慶祝的表象之下,一個更為低調的事實是:大豆已不再是華盛頓的武器,而是北京的「保單」。大豆交易看似是特朗普的勝利,但實際上悄然確認了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度轉移。
文章指出,大豆曾象徵著美國在農業領域的主導地位。2017年,美國57%的出口大豆銷往中國,價值超過120億美元。一年後,隨著美國對華挑起貿易戰,中國轉向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美國對華出口大豆額暴跌至30億美元。2019年之後,中國採購美國大豆的數量有所回升,但沒有恢復到貿易戰之前的水平。
過去3年,美國年均對華出口大豆占其總出口的53%左右,貿易爭端前這一比例接近60%。今年1至8月,中國僅進口了2.18億蒲式耳美國大豆,同比下降78%,而巴西則佔據了中國進口大豆約93%的市場份額。
此前,對於美方所稱中國同意購買美國大豆,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11月13日回應,近日,商務部已就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聯合安排發布相關消息,介紹了磋商達成的主要成果共識,其中包括農產品貿易。中國是全球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將繼續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與全球貿易夥伴持續深化互利合作,共同維護開放、穩定、可持續的全球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