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發生時沒有哭的人最危險!心理師曝創傷修復盲點:身體好了,大腦從未忘記
文/專業咨商心理師林萃芬
當你想像自己身處一場重大車禍、經歷暴力攻擊、面對天然災害,或是家人意外離世的情境,心中會湧現什麼感受?在美國,約有五到六成的民眾在人生中會遇到這樣的創傷事件,這些經歷往往迫使他們尋求心理咨商來療愈創傷。然而,在台灣,面對類似的重大變故時,許多人卻鮮少利用心理咨商的資源。這背後隱藏的原因是什麼呢?
專業咨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鍛煉心理肌力》中指出,創傷事件發生後,人們會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這些階段反映了創傷對個體心理的深遠影響。
更重要的是,創傷所帶來的心理衝擊並非立即顯現,而是會潛藏多年,逐漸侵蝕我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扭曲我們的人格特質。當癥狀浮現時,通常心靈已經受到嚴重破壞。那麼,究竟心理咨商在這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處理和恢復自創傷中呢?這正是林萃芬十年咨商經驗中不斷探索和回答的問題。而她的發現可能會改變你對心理咨商的看法。
天災創傷讓人深陷長期的恐懼中
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居民常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心理創傷。災後,許多人出現暈眩、失眠、惡夢等癥狀,並表現出過度警戒,如恐懼獨處、心悸、呼吸困難。特別是那些失去親人或財產的人,他們可能情感麻木或過度激動。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沒有眼淚的悲傷者」,他們可能因無法接受現實而難以表達情感。對青少年和兒童而言,親友的安全感給予和身體接觸至關重要。透過語言和肢體的慰藉,可幫助他們克服孤獨和不安。
經歷創傷的兒童可能表現出特別的依賴、恐懼死亡和分離焦慮。一些兒童可能透過身體癥狀或自我傷害來抒解情感,如拔頭髮等。在這些情況下,心理咨商變得格外重要。如果災後出現長期心理困擾、麻木、回想災難、惡夢等癥狀,或者生活和人際關係受影響,則需尋求專業幫助。此外,家暴者中有不少實際上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未經適當心理療愈,情緒可能轉化為暴力行為。
職場危機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