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发生时没有哭的人最危险!心理师曝创伤修复盲点:身体好了,大脑从未忘记
文/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
当你想像自己身处一场重大车祸、经历暴力攻击、面对天然灾害,或是家人意外离世的情境,心中会涌现什么感受?在美国,约有五到六成的民众在人生中会遇到这样的创伤事件,这些经历往往迫使他们寻求心理咨商来疗愈创伤。然而,在台湾,面对类似的重大变故时,许多人却鲜少利用心理咨商的资源。这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著作《锻炼心理肌力》中指出,创伤事件发生后,人们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哭喊期、否认期、侵扰期、接纳期到完成期。这些阶段反映了创伤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创伤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并非立即显现,而是会潜藏多年,逐渐侵蚀我们的心理健康,甚至扭曲我们的人格特质。当症状浮现时,通常心灵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那么,究竟心理咨商在这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如何帮助人们处理和恢复自创伤中呢?这正是林萃芬十年咨商经验中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而她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你对心理咨商的看法。
天灾创伤让人深陷长期的恐惧中
位于地震带的台湾居民常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灾后,许多人出现晕眩、失眠、恶梦等症状,并表现出过度警戒,如恐惧独处、心悸、呼吸困难。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他们可能情感麻木或过度激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没有眼泪的悲伤者」,他们可能因无法接受现实而难以表达情感。对青少年和儿童而言,亲友的安全感给予和身体接触至关重要。透过语言和肢体的慰藉,可帮助他们克服孤独和不安。
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表现出特别的依赖、恐惧死亡和分离焦虑。一些儿童可能透过身体症状或自我伤害来抒解情感,如拔头发等。在这些情况下,心理咨商变得格外重要。如果灾后出现长期心理困扰、麻木、回想灾难、恶梦等症状,或者生活和人际关系受影响,则需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家暴者中有不少实际上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未经适当心理疗愈,情绪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
职场危机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