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創 處境「悲壯」
面對與美國激烈的科技博弈,中國正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而對於中國當前科技創新的處境,曾提出「無科創、無未來」主張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形容,「像《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悲壯」。在他看來,中國邁向科創高地,面對理念和體制束縛、教育斷層,以及多方圍堵等多重挑戰。陸雄文日前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社會對於在科創時代,什麼是最核心、最稀缺的要素,認識還遠遠不夠。他說,中國的科研體制,在某種程度上仍是「相對僵化和低效的」;寶貴的研發資源,有時難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真正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對「科創要素至上」的認同感也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商業模式等傳統要素仍被廣泛視為更安全的選擇。這種理念與體制上的滯後,讓科創的啟航格外沉重。陸雄文說:「大量的科研人員還在為論文、職稱、獎項而奔波,寶貴的科研資源耗費在無盡的申報和評審之中。這種體制,如何能孕育出真正『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陸雄文自2006年起擔任復旦管院院長,上星期(11月10日)出任復旦管院中共黨委書記。1990年代至2000年初,他曾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等學校,擔任訪問學者和研究員。陸雄文認為,中國科創的第二重挑戰在於教育斷層。他在調研中發現,中國頂尖的硬核科創企業,超過八成的核心技術人員都曾在國外學習或工作過。他說,這說明中國的教育體系,從根子上就出了問題,學生在高中被榨乾了潛力,到大學反而失去了求知的原始動力和好奇心。「不開啟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科創的源頭活水從何而來?」第三重挑戰是,中國創業者一登場,面對的就是一個充滿國際化競爭、被多方圍追堵截的「超級戰場」。陸雄文說,科創企業的供應鏈布局、技術的引進與合作,都可能因大國政治博弈而面臨巨大不確定性。「我們今天的科創企業不僅要參與競爭,還要在一條充滿人為設障的賽道上爭奪未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他強調,面對技術封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