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與美國激烈的科技博弈,中國正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而對於中國當前科技創新的處境,曾提出「無科創、無未來」主張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形容,「像《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悲壯」。
在他看來,中國邁向科創高地,面對理念和體制束縛、教育斷層,以及多方圍堵等多重挑戰。
陸雄文日前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社會對於在科創時代,什麼是最核心、最稀缺的要素,認識還遠遠不夠。
面對與美國激烈的科技博弈,中國正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而對於中國當前科技創新的處境,曾提出「無科創、無未來」主張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形容,「像《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悲壯」。
在他看來,中國邁向科創高地,面對理念和體制束縛、教育斷層,以及多方圍堵等多重挑戰。
陸雄文日前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社會對於在科創時代,什麼是最核心、最稀缺的要素,認識還遠遠不夠。
他說,中國的科研體制,在某種程度上仍是「相對僵化和低效的」;寶貴的研發資源,有時難以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真正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對「科創要素至上」的認同感也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商業模式等傳統要素仍被廣泛視為更安全的選擇。這種理念與體制上的滯後,讓科創的啟航格外沉重。
陸雄文說:「大量的科研人員還在為論文、職稱、獎項而奔波,寶貴的科研資源耗費在無盡的申報和評審之中。這種體制,如何能孕育出真正『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
陸雄文自2006年起擔任復旦管院院長,上星期(11月10日)出任復旦管院中共黨委書記。1990年代至2000年初,他曾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等學校,擔任訪問學者和研究員。
陸雄文認為,中國科創的第二重挑戰在於教育斷層。他在調研中發現,中國頂尖的硬核科創企業,超過八成的核心技術人員都曾在國外學習或工作過。
他說,這說明中國的教育體系,從根子上就出了問題,學生在高中被榨乾了潛力,到大學反而失去了求知的原始動力和好奇心。「不開啟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科創的源頭活水從何而來?」
第三重挑戰是,中國創業者一登場,面對的就是一個充滿國際化競爭、被多方圍追堵截的「超級戰場」。
陸雄文說,科創企業的供應鏈布局、技術的引進與合作,都可能因大國政治博弈而面臨巨大不確定性。「我們今天的科創企業不僅要參與競爭,還要在一條充滿人為設障的賽道上爭奪未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他強調,面對技術封鎖,中國科創企業不能抱有幻想,必須將技術自立自強作為根本出路。這意味著要持續投入研發,敢於在關鍵領域實現國產替代,最終邁向前沿原創技術的突破。
「全球教育博覽會」10月23日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行,時任復旦管院院長陸雄文(右三)等商學院代表出席發布會。(黎康攝)
再提「無科創、無未來」充滿緊迫感
在10月23日紀念復旦管院恢復建院40周年的「國際商科教育博覽會」媒體發布會上,陸雄文再次提到自己2020年對中國處境做出的憂心忡忡評論:「無科創、無未來」。
當時世界正被冠病疫情籠罩,以人工智慧、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始快速興起。五年後的此時,中美進入新一輪貿易戰,中國面臨的高科技封鎖局勢愈發嚴峻。上個月落幕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規劃主要目標之一。
說到中國的科技攻堅,陸雄文形容「這是像《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悲壯的……如果我們還是培養那些服裝廠、玩具廠、傢具廠的廠長或經理,中國是沒有未來的。」
他在發布會後對本報記者進一步闡釋,「悲壯」這個詞「充滿了強烈的緊迫感」,甚至是一種憂患意識。「科創是中國唯一的希望,也是中國本世紀與全球其他國家同台競爭的唯一入場券。」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中),10月23日在復旦管院舉行的「全球教育博覽會」上回答媒體提問。 (黎康攝)
復旦管院核心思路:管理賦能科創
那麼,管理學院如何在促進創新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陸雄文說,復旦管院的核心思路是「管理賦能科創,管理引領科創」。
他指出,一個手握突破性技術的科學家,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管理學院要做的,就是在實驗室到市場的巨大鴻溝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為此,復旦管院於2020年成立「科創辦公室」,2024年升級為「科創加速中心」;自2020年起,學院還推出「復旦科創企業家營」項目,至今已開辦11期,前10期共培育264家學員企業,其中五家陸續成功上市。
陸雄文介紹,項目學員中約一半是博士,他們掌握核心技術,但在管理、融資、市場、戰略上卻可能需要幫助。
他說:「我們就是要用我們最擅長的管理科學,為他們補上這關鍵的一課,降低他們創業的失敗率,讓優秀的科技成果能夠更順利地被市場接受,從而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