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自給自足美夢破碎 中國人飯碗陷入風險
美國大豆近年成為美中貿易戰的核心之一,今年10月川習會後,美國將降低對中產品的關稅,中方則承諾年底前採購至少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在往後3年每年至少購買2500萬噸。儘管北京不斷利用大豆打擊美國,卻無法改變中國依賴外國大豆的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直言,中國想要實現大豆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事。《南華早報》20日報道,大豆不僅是一種農作物,它已成為檢驗北京不斷演變的糧食安全戰略的試金石,也是中美貿易戰的核心。作為動物飼料和食用油的重要來源,大豆一直是中美兩國貿易爭端的焦點,從美國總統川普第一個任期內的關稅戰到目前的貿易爭端,都未能改變這一局面。報道提及,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已從大豆出口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研究人員認為,這項轉變歷時30年,反映了中國國內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加強糧食安全的政策改革、國際協議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如今,中國每年進口約 1 億噸糧食,約佔全球糧食貿易量的 60%,此變化重塑了國際市場和農民的生計。在10月下旬公布的十五五規劃提案中,北京呼籲實現農產品進口多元化,這凸顯了中國對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的持續影響。不過,北京人民大學教授鄭豐田( Zheng Fengtian,音譯)直言,鑒於目前的地緣政治風險,中國似乎有必要實現大豆自給自足,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他表示,由於中國有限的耕地無法滿足所需的種植規模,而試圖在中國國內生產所需的大豆,會佔用原本用於種植重要主糧的土地,最終威脅糧食安全。報道說,北京的困境根源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當時中國是大豆凈出口國,1994年大豆產量達到高峰1600萬噸,出口量每年超過 100 萬噸,美國農業部 (USDA) 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透過將剩餘產品運往區域市場,一直保持著出口國的地位,直到 1995 年。但情況很快就發生巨大變化。到2000年,中國大豆的進口量飆升至1000萬噸以上,順差轉為持續逆差。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