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政策或將迎來又一次劇烈動蕩。
多家美國媒體近日披露,國土安全部正在討論一項全新的政策指導文件:來自總統旅行禁令名單國家的申請人,在申請綠卡、庇護、移民假釋以及其他需要移民官「自由裁量」的案件時,可能因為國籍而被視為「重大負面因素」。

換句話說,「原國籍」未來可能會在移民審查中被當成額外扣分項,導致更高的拒簽率。
這一信息尚未正式公布,但內部文件已在移民界引起強烈震動,多名前移民官、政策研究者和法律專家均表示擔憂,認為這將改變美國幾十年來的移民審理方式,並可能引發新一輪法律戰。
根據英文報道,這份草案要求移民官在審查部分類別案件時,將「國籍因素」納入整體評估。
所謂的「國籍因素」,正是來自川普政府今年6月發布的新版旅行禁令名單。
該禁令全面限制12個國家的公民入境,並對7個國家實施部分限制。這些國家被列為「審查能力不足」或「風險偏高」,部分原因是被認為無法向美方提供足夠的身份核實信息,或其公民存在較高的簽證逾期滯留率。
雖然禁令本身主要限制入境,但這份新的內部文件則將影響範圍擴展到了已經身在美國、正在申請身份的人,這也是引發巨大爭議的核心原因。
在現行制度下,申請人的出生國主要影響排期,而是否能獲批主要看資格、材料、記錄是否清白。
但新政策一旦落地,來自某些國家的申請人將不得不「克服因國籍帶來的重大負面因素」,這種做法在移民專家看來是典型的「變相國籍歧視」。

曾在美國移民局任職逾20年的前官員Michael
Valverde指出,國籍本身並不能準確反映申請人的風險,也無法作為一個可量化的判斷依據,「這會嚴重削弱審查的客觀性」。
而前政策顧問Sarah
Pierce則直言,「這是對自由裁量權的過度擴張,可能導致系統性偏差」。專家普遍預計,一旦實施,來自受限國家的申請人拒簽率將明顯上升。
移民官的自由裁量權本就很大,而當「國籍因素」被提升為負面分數後,官員可能會傾向更保守、更謹慎的處理方式,延長審理周期,提高整體拒簽率。
美國媒體也指出,這份草案沒有為申請人提供明確的申訴或申辯方式,申請人甚至無法得知自己具體因何「扣分」,這將進一步擴大不透明性。
雖然新政策仍處草案階段,但其潛在影響已在移民社區引發焦慮,特別是對依賴自由裁量的庇護、假釋、緊急身份調整等群體。
在政策尚未正式發布前,移民局未作任何回應,生效日期也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