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感恩節,AI比人先上桌!機艙火雞宴、政治名人拼盤、科技大佬假笑全刷屏得像真實記錄。節日本該是煙火氣和家人,卻被一堆不存在的合照搶走注意力。我們到底在看回憶,還是在被AI製造記憶?
你可能也刷到過這張圖:Newman坐在中間,周圍是被P出來的一圈科技大佬,像在開公司年會。

照片細節滿滿:火雞、紅酒、燭光一字排開,旁邊是笑得乖巧的扎克伯格、馬斯克、納德拉、庫克……畫面精緻到像雜誌大片。
這張圖被評為今年最「亂入」的感恩節名場面之一。
Google剛上線的Nano Banana Pro,讓這張照片離「現場直擊」只差一個BBC水印。
也許幾年後的感恩節,我們抬頭看著眼前的土豆泥,問「這是不是AI土豆泥?」

今年的感恩節名場面,被AI承包了
今年感恩節,最先上桌的不是人,是AI做出來的神圖。
托AI的福,RFK Jr.把當年的麥當勞合照玩成感恩節版。
薯條和漢堡被換成了孢子甘藍和蔓越莓,特朗普父子、馬斯克全員在桌邊「健康飲食」。

離譜的是不止這一張。
Newman親自下場,配文半開玩笑地說這是「AI牛市的感恩節晚宴」。


Tiffany Fong更絕,直接把成龍請到自己餐桌旁幫忙切肉。

這些「名人聚餐」,在社交平台上被轉得一本正經,像真的發生過一樣。
這些照片的共同點,是「過分自然」。燈光剛好,皮膚剛好,連光都出現在應該出現的位置。
這就是Google剛推出的Nano Banana Pro的威力。

假圖,怎麼比真的還真?
你有沒有發現,今年的感恩節合照像換了畫風?事實的確如此。
感恩節前一周,Google才把Nano Banana Pro端上桌。媒體當時的評論一針見血:
它不是在生成圖片,是在生成你會相信的場景。

它最強的一點,是把那些最容易騙過人眼的細節全部「拉滿」:桌布的褶紋、玻璃杯的亮點、火雞表層的油光、燈光照在皮膚上的微妙柔焦……
原本一眼假的地方,現在全都恰到好處。你已經不能再完全相信網上的照片了。

Nano Banana與Nano Banana Pro對比
更要命的是,它不用你懂技術,不需要專業攝影思路,不需要會修圖,只要一句提示,就能生成一堆感恩節場景。
尤其是「名人+節日+食物」,這種最容易被接受、最不容易被懷疑的組合。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的AI合照的熱度比往年更高。
過去的AI圖像靠「奇怪」,今年AI圖像靠「真實」。

明知道是假的,為什麼還要轉發?
今年感恩節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大家明明知道圖是假的,但還是忍不住點開、保存、轉發,甚至截圖發到群里「看這個笑死我了」。
它為什麼這麼好傳播?答案不是因為它逼真,而是它懂你想在節日里看到什麼。
今年的這些感恩節AI圖,本質上是「情緒出口·節日版」。
節日期間,大家一邊忙著應付家人,一邊想找點輕鬆的東西喘口氣。
而這些荒誕、無害、帶一點「節日限定混亂感」的AI圖像,剛好滿足了這種需求。
比起真實的感恩節——廚房亂成一團、火雞切不動、親戚問東問西、孩子哭鬧,這些AI合照更像是節日的理想樣子:
燈光正好、笑容統一、氣氛完美、連火雞都是高級擺盤。

社交平台也特別偏愛這種內容。
圖片本來就比文字更容易被推送,再加上這種「荒誕而不危險」的節日段子更容易讓人刷個不停,演算法自然把它往前排。
Fast Company在談Nano Banana Pro時說過一句話:
我們轉發的不是圖,而是一種想一起笑一笑的衝動。
而這正是今年最微妙的點:這些AI圖火,是因為它們比真實的感恩節更輕鬆、更好笑,也更容易讓人覺得有參與感。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當一張從沒發生過的合照被反覆刷到、反覆轉發,它開始在你的記憶里佔位。
你會下意識覺得「我見過」「好像看過新聞」「是不是某個場合拍的」。
真實的節日畫面、記憶痕迹、現實關係通通被替代。
這就是今年感恩節AI熱潮最讓人不安的一部分:你以為自己笑了一下,其實什麼都沒發生。
刷了一圈今年的感恩節圖,你會發現一個挺好笑也挺現實的問題:屏幕里的宴會永遠完美、永遠熱鬧、永遠上頭。
而真正的感恩節,卻是混亂、乾巴巴火雞、吵鬧的孩子。

AI做出來的那些照片當然好看,眾星雲集、燈光溫柔、火雞烤得剛剛好,一切宛如廣告片。
可等你把手機放下,會突然意識到:能讓你伸手夾一口、能讓你覺得太咸、能讓你笑出聲的,還是眼前這桌不完美的飯。
也許今年最值得「感恩」的,不是先進的技術,而是一個簡單的提醒:
好看的畫面可以生成,但真實的陪伴只能發生。
把手機放一邊吧。屏幕里的假名人,就讓他們繼續在AI里吃飯。
而你,只要存在,便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