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2 11 月

港澳台

港澳台

星座理財/天秤座 財務穩定

星座理財(8/10-8/16) 牡羊3.21~4.20 這周羊座工作節奏重新調整,總算能擺脫水逆期的卡關不前,不過細節仍需你盯緊,以免忙中有錯。太陽落在第五宮,任何創意發揮有關的工作都會讓你在團隊會議中亮眼,但別過度搶話,可能引會讓合作方覺得壓力過大。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玫瑰金 金牛4.21~5.20 牛座這周注意力被一分為二,一半憂慮工作,一半又擔心家務,不僅顯得格外忙碌,水逆結束後依然要當心中間的失誤與考驗。貴人可能來自主管或資深同事,一句建議就能救你於報告危機。財務面偏穩,但不宜跟進短線投資。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莫蘭迪紫 雙子5.21~6.20 水星周間恢復順行,也讓雙子慢慢找回自己口才上的靈巧優勢,這周工作表現可圈可點,能在簡報、提案或溝通上簡單地達成目標,在人群中也是打破僵局的好時機。學習或資訊搜集對你很重要,掌握細節會讓主管刮目相看。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釉磚紅 巨蟹6.21~7.21 這周蟹座得到本命宮中金星加持,魅力值大大加分,溫暖貼心的說話風格能讓你特別受歡迎,太陽在財務宮位駐留,你需要改掉過去大而化之的習慣,學習開始關注每筆收入與資源分配,以免各種消費慾望讓你收入數字消風。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水泥灰 獅子7.22~8.22 獅子的表現力仍是全場焦點,水星恢復順行讓之前的誤解開始釐清,手上執行的專案進度重新回穩,但切記別因自信過頭忽略細節。火星帶來學習與社交活動,語氣宜溫和以免顯得霸道。財務部分要注意娛樂或人情開銷。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艷陽紅 處女8.23~9.22 這周處女座對於專業表現有很多屬於自己的堅持,比起最終結果,更重視幕後的籌備與整理,適合修正錯誤與調整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這周火星落入財務宮,開銷增加,尤其與外表或人際相關的支出,建議先做預算。 帶有招財能量的色彩:檸檬黃 天秤9.23~10.22 ...
港澳台

教人減重自己卻更胖?挺過90公斤的人生低谷,41歲名醫親授「終極減肥秘訣」

文/周彥妤 41歲減重醫師陳君琳,住院醫師時期體重曾飆至90公斤,還得硬著頭皮站上台教人瘦身,內心儘是尷尬。當時因高壓輪班和混亂作息,體重不斷攀升,甚至不敢再量體重。10多年前,她靠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成功瘦下30多公斤,且多年未復胖。昔日模樣隨舊照「出土」,判若兩人。她認為,「減重不是對抗身體,而是讓它放心。」她,是怎麼辦到的? 90公斤的人生低谷,宣導減重但自己更胖 越功能醫學診所院長陳君琳從小就胖,大學時期因運動受傷、活動量驟減,體重迅速上升。進入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高壓輪班、作息混亂,加上三餐不規律,讓她靠鹽酥雞、滷味和含糖飲料填飽肚子,體重再從70公斤一路飆至90公斤,甚至不敢再踏上體重計。 「我站在台上衛教民眾怎麼減重,心裡卻充滿自卑,因為我比他們還胖。」陳君琳坦言,明知肥胖的健康風險,也試過報名健身房課程,當時始終提不起勁,無法持之以恆,「知道卻做不到」,成了她最大挫敗。 「那段時間,我真的很鬱悶。」她回憶,當時身邊的老師專攻肥胖相關研究,致力推廣正確減重觀念,而她自己卻陷入體重失控的困境。每當輪到自己要上講台談減重,她都感受到來自台下的質疑,只能苦笑說:「大家一起努力吧!」 陳君琳(右)在住院醫師時期,體重暴增至90公斤,最後連體重計也不敢再踏上。陳君琳提供 回顧那段人生低谷,陳君琳體悟到,「肥胖不是懶,也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一種能量使用的障礙。」她形容,吃進來的熱量像背著金山、銀山,卻動不了,只能囤積在體內。許多人以為胖是因為懶惰,實際上身體處於長期疲憊狀態,根本動不起來。 減重不是對抗,是讓身體放心 離開醫院,擺脫日夜顛倒的住院醫師生活,回歸正常作息後,陳君琳才真正理解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學習營養知識、嘗試低糖飲食,深入理解身體對壓力與食物的反應。她發現,肥胖常來自長期壓力導致的錯誤訊號,身體誤以為正處饑荒,因而不斷儲存能量、渴望高熱量食物,...
港澳台

這些健康習慣,其實正悄悄養出癌症?醫師打臉你我都信的飲食防癌法

文/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 你每天早起喝一杯熱茶暖胃、下班小酌一杯放鬆,這些看似無害的習慣,會不會其實正在加速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當「喝滾燙熱茶」與「每日飲酒超過15公克」結合時,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竟是他人的5倍。真正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我們還在重複看似健康卻高風險的行為,卻渾然不知。被國內媒體譽為「醫界福爾摩斯」,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在《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一書中指出:「與其全面防癌,不如鎖定高風險因子,針對性預防才是有效之道。」他將癌症預防分為兩大類:「針對性的預防」與「老生常談式的預防」。 針對性的預防:找出真正的致癌元兇 癌症大多由多重突變引起,特定環境因子往往是引爆點。例如皮膚癌,便是「紫外線傷害」與「細胞隨機突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單是減少日晒,就能有效阻止這類突變。再看食道癌,一項涵蓋逾45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 ■同時喝滾燙熱茶與每日飲酒超過15公克者,罹癌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 ■單純喝熱茶,若無抽煙與酗酒行為,則無明顯風險。 研究團隊推測,燙熱飲品會破壞食道上皮,進而加劇酒精與尼古丁的致癌效應。這對有家族遺傳風險者而言,無疑是一項警訊。 飲食也能助攻防癌?看懂「發炎指數」 2018年另一項研究更指出,某些日常食物竟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根據 EDIP(經驗性飲食發炎指數)劃分,「上火」食物如加工肉、高糖飲料與番茄,易誘發體內發炎;「降火」食物則如綠色蔬菜、果汁、紅酒等,有助抗發炎。研究發現,男性若長期食用「上火飲食」,罹癌率每年達151/10萬人;改吃「降火飲食」,可降至115人。飲食微調,就能改變命運曲線。 從微生物下手,阻斷癌細胞的溫床 曾嶔元也提及,科學家早已發現: ■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 ■肝癌與B型肝炎有關。 ■子宮頸癌與HPV病毒有關。 這些案例已清楚說明:當我們能控制微生物感染,就能在病灶出現前,先斷一條癌路。甚至...
港澳台

失眠竟讓癌症風險暴增50%,醫師揭露睡前必做的五件事

文/洛桑加參醫師 在追求早睡早起成為健康顯學的此刻,有一群人卻總在夜深人靜時清醒。他們不是失眠,也不是懶惰,而是與生俱來的「夜行者」。根據學者觀點,這些人擁有一種特殊的基因:守望者基因。在原始部落時代,夜晚需要有人守夜,保護族人不受野獸或敵人侵襲,而這類具備夜間清醒能力的人,正是確保部落存活的關鍵。這項特質延續至今,也讓部分人天生與黑夜為伍。 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提到,許多靈性修行者、創作者與高敏感族群,常在夜晚與宇宙對話,凌晨三點自動醒來的人也不少見。他們並非失調,而是發揮著另一種形式的貢獻。如果你正是這樣的人,不必強迫自己迎合社會節奏,順應自己的生命韻律,就是最適合的養生方式。不過,也必須留意,不是所有晚睡或淺眠都是「夜行者基因」的展現。真正的睡眠障礙若被忽略,反而可能掩蓋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失眠不只是煩,還可能成為健康危機 失眠帶來的不僅是疲憊,更是醫學上真正害怕的連鎖反應。長期睡不好,人體的NK細胞數量可能銳減五成,這意味著抗癌能力下降、慢性病與失智風險增加。女性可能面臨老化、白髮、皮膚鬆弛;男性則擔憂開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如同酒駕般的危險。學生則可能熬夜苦讀,卻在考試時一片空白。這些都指向同一個事實:睡不好,生活品質全面下滑。面對睡眠困擾,洛桑加參提供一系列調整方式,從「吃、喝、用、想、做」五個面向,幫助讀者重建夜間的平靜與休息。 從飲食入手,讓腸道與大腦同步安穩 助眠不必靠藥物,飲食就是最簡單的起點。洛桑加參建議可嘗試「自製無糖優格+天然蜂蜜+香蕉」的組合,不僅有助入眠,還能調整腸道菌相,進一步影響情緒與幸福感。芝麻亦有寧心安神之效,適合肝腎虛引起的難眠者。反之,高脂重口味食物如炸雞、披薩,以及容易脹氣的豆類、辛香料,都應避免在睡前食用。若服藥後出現睡眠問題,應儘快告知醫師調...
港澳台

讓人自在又能表達自己!社交智商高的人擁有的16種特質

作者: 布莉安娜.魏斯特 雖然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高社交智商,但你很有可能遇過對別人說的話充耳不聞的人。遇到這種人,情況還可以的話,你只會覺得心情沮喪;如果情況嚴重,你很可能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在與他人交流時,雖然我們會希望雙方都能感到自在,但我們不應該僅以禮貌的點頭或親切的微笑,來取代真誠的表達。 社交智商高的人的想法和舉止,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超越文化的藩籬。他們與他人溝通,並讓他人感到自在,同時又展現自己的特質和想說的話。當然,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我們的大腦渴求的東西,更是我們個人茁壯成長的基礎。 以下是社交智商高的人的核心特質: 01|他們不會試圖勾起與談對象的強烈情緒反應。 他們不會在溝通時誇大自己的成就,贏得他人的敬畏;也不會誇大自己的艱辛,激起他人的同情。有時討論的話題並不需要做出強烈的反應時,有人的情緒就會特別誇張,這樣反而讓其他人感到不自在又有壓力,會覺得是否應該配合對方,演出虛假的情緒反應。 02|對於人、政治觀點或想法,他們不會把話說死。 要讓自己顯得很愚蠢,最快的方法是說:「這麼想是錯的。」(對你來說,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但對別人它是對的。)聰明的人會說:「我個人不了解這個想法,所以沒辦法表示認同。」把話說死,就是對於存在其中的多重觀點視而不見,這隻能說明你的狹隘和短視。 03|他們不會立刻否認他人的批評,也不會因此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讓自己顯得難以接近或不願改變。 有些超難相處的人,就算別人以最委婉的方式暗示他們的行為會讓人不舒服,他們還是大為光火,讓問題變得更惡化。高社交智商的人在回應批評之前,會先把他人的批評聽清楚—未經深思熟慮的立即性情緒反應,只不過是一種自我防禦罷了。 04|他們不會把自己對他人的看法當作事實。 社交智商高的人,不會說出「他是個混蛋」這種彷彿是事實的話。相反地,他們會說:「我跟他之間有過一段不...
港澳台

履歷丟再多也沒人理?3個LinkedIn曝光技巧,讓好工作反過來找你

撰文者:王貞懿 編譯 摘要:2025年求職市場競爭激烈,「海投履歷」策略失效。資深職涯顧問分享三大實戰技巧,教你如何在AI工具充斥、職缺申請暴增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你還在海投履歷嗎?如果是,你可能正在做一件最沒效率的事。 波士頓資深職涯顧問沃登(Emily Worden)直言:「十年前的就業市場簡單直接,現在則完全是場災難。」AI搶工作、企業精簡人力、大裁員潮,讓更多人搶更少職缺,連過去搶手的人才都找不到工作。 更糟的是,AI讓求職變得「太容易」,根據英國CV-Library調查,44%企業表示收到AI生成的求職申請暴增。人才機構TMP策略夥伴辛普森(Kelly Simpson)透露:「我們看到一個職位在短短2天內湧入300份申請。」 求職者「廣撒網」,讓30%企業抱怨申請品質低落,27%表示審查履歷更加耗時,甚至有四分之一招募人員開始主動忽略AI生成的申請。因此,學會聰明求職,比盲目投履歷更重要。 以下是她認為,在這個時代最適合的求職技能。 實戰技巧一:履歷投遞是最後一步,先做「關鍵字工程」 沃登顛覆傳統觀念:「投遞履歷應該是求職的最後一步。」她發現最容易碰壁的是「什麼都會一點」的人,缺乏明確定位。 具體操作法: 1.搜集目標職位描述:找3-5個心儀職缺的工作內容,提取關鍵字和用詞。 2.植入關鍵字:將這些關鍵字直接放入LinkedIn標題、技能清單和履歷要點。 3.具體化描述:如企業重視「跨部門協作」,就寫「主導跨部門協作專案,整合行銷、業務、產品三部門資源,提升專案效率30%」。 實戰技巧二:人脈比履歷更重要,「精準社交」勝過海投 「寧可發送100封人脈拓展訊息,也不要投遞100份工作申請,」沃登強調。原因很現實:招募人員人手不足,能過關的通常是有推薦、有關係,或職缺發布幾小時內就投遞的人。 擴大人脈圈的三步驟: 1.找共同點:同學校、同地區、同組...
港澳台

為什麼最有殺傷力的反擊,是一句話都不說?知名律師專用這招對付說謊的人

作者: 傑佛森・費雪 為什麼最有殺傷力的反擊,是一句話都不說? 如何停頓、何時該停頓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說話方式,就得學會適應沉默,別無他法。那麼你將用沉默表達什麼呢? 停頓帶來的沉默確實能傳達一些訊息。再次強調,沉默或許沒有聲音,但不代表沒有溝通。你可以試著想想停頓所傳達的不同訊息和訊號: ● 在他第一次說「我愛你」之後停頓。 ● 在她問「你喜歡我的新洋裝嗎?」之後停頓。 ● 在所有人大喊「驚喜!」之後停頓。 ● 在她問「你昨晚去哪了?」之後停頓。 停頓對某人而言代表什麼意義,大部分取決於停頓時間的長短。舉例來說,如果我沒有在五分鐘內回復你的訊息,通常沒什麼關係。但是五天沒有回呢?那麼我就會傳達出某種意思了。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簡單說明其中的區別,以及如何根據沉默持續的時間,善加利用停頓的獨特優勢,將每個安靜的時刻轉化為有利的溝通工具。 短暫停頓就像戴上老花眼鏡 短暫停頓介於一到四秒之間,能夠強調並聚焦在特定的字詞上,就像戴上一副老花眼鏡來閱讀細小的文字。你會看得更清楚。 短暫停頓傳達出你即將說的話經過深思熟慮,已經花時間衡量並斟酌用詞。 舉例來說,假如辦公室里有人問你:「今天下午能把報告做好嗎?」短暫停頓能夠改變你對狀況的掌控: ● 你沒有停頓,立刻反駁對方:「我已經說過我沒辦法。」 ● 停頓四秒後,你緩慢回應對方:「我已經說過我沒辦法。」 你在腦海中第二次念出同一句話時,是否語氣有所不同?只需要幾秒鐘,你的語氣就聽起來更堅定,對自己更有把握了。 讓我們再試一個更簡單的例子。這一次,想像有個朋友問你:「你過得好嗎?」請注意下列兩句語氣上的差別。 ● 你沒有停頓,而是脫口而出:「我很好。」 ● 停頓三秒後,你回答:「我很好。」 聽出來了嗎?立即回答對方顯示出你幾乎沒有思考就說出口,更像是不屑回應或隨便回答。甚至聽起來不太真誠。然而,加上一個停頓,就表示你思考過自己的...
港澳台

新來的總監不靠權威不走人情,會議上三句話,讓合作部門從對立變配合

很多人在職場上卡關,是因為不會說話;但更多人失敗,卻是因為根本「沒聽懂」。朋友阿宗剛升任世界五百大企業的營運部總監時,幾乎處於全公司邊緣。他安排行政進度、統籌各部門時,對方表面客氣,實際卻各行其是、拖延配合,導致他不斷被老闆盯。這樣的處境,直到一場會議之後完全改觀。 那是公司的年中檢討大會,各部門主管要上台簡報,由高層擔任評委給予建議。其他評委大多一邊聽簡報、一邊滑手機,只有阿宗認真抬頭聆聽、並做了滿滿筆記。輪到他發言時,他對銷售經理給出了三個明確建議: 01.「你說團隊穩定度不夠,離職率高,我建議多舉辦一些團隊活動,讓大家更有凝聚力。」 02.「對其他部門的支援不夠,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哪裡沒做到,試著多走動,建立熟悉感。」 03.「上半年成績雖好,但主要靠東部地區,建議下半年強化西北市場,才可能達成年度目標。」 這三句建議不長,卻句句命中核心。其他部門主管也在他逐一點評下被具體指出問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與對話。老闆當場稱讚,與會主管也開始願意配合他的工作。 那場會議後,阿宗再也不是被忽視的人。 劉仕祥,在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領域耕耘多年,在《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中就指出:「真正有效的傾聽,不只是耳朵聽見,更是大腦有組織地記住、分析並回饋。」這種傾聽的力量,不靠情商或話術,而是靠訓練出來的三個能力: 一、先記得住對方說了什麼 在對話過程中,對方可能幾分鐘內丟出大量訊息。你若沒有記下來,不只會漏訊息,也很難再精準回應。劉仕祥建議,溝通前可準備紙筆或開啟筆記習慣,邊聽邊寫,並告訴對方:「我希望把你的重點記下來,避免遺漏。」這不只是方便自己,也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許多關鍵細節,都是透過這種「爛筆頭」撐起來的。 二、不要急著回應,先搞懂對方真實意思 當你聽到一句話,例如老闆說:「不准他請假!」直覺會認為老闆在發脾氣、反對請假,但其實這句話背後...
港澳台

20歲過後,不該浪費時間做的20件事

作者: 布莉安娜.魏斯特 01|讓任何人說服你:你太年輕,你做不到。 柏拉圖在二十歲之前,就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曾說自己在成年之前經常被嘲笑。本世紀一些最偉大的文化巨頭,在做出他們第一個巨大貢獻的時候,都只有二十幾歲:賈伯斯、祖克柏等。想像一下,如果他們聽到有人說:「你懂什麼?」就放棄了,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02|跟那些其實不打算理解你,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人爭論。 如果有個人,他對話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那麼你沒必要跟他談下去,你又沒欠他。但你該做到一件事是:跟那些聽不進別人的話,只想著要發表自己的高論;說話不是為了讓別人聽見,只想自我捍衛的人交流時,你會感到挫折跟自我質疑,記得一定要走出那種情緒。 03|浪費你的精力,去安撫那些習慣性消極,不讓自己好好振作起來的人。 面對一個正在經歷困難時期的人,你最沮喪的,往往就是他們不願意聽道理或邏輯,甚至是你的意見。到最後,你不得不開始敷衍。無論他們說什麼,你都點頭附和,因為你不希望每次互動都變成吵架。然後怨恨會不斷累積,關係破裂。 04|向那些不關心你、不了解你的人,證明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有些人會用尖銳、刺耳的聲音下指導棋,例如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你走錯人生道路等等之類的,但他們根本沒立場說三道四。他們最在意的,是你會如何影響他們在別人心中的觀感,以及他們要如何跟自己的朋友、表親、姊妹、家人、同事……解釋你的情況。在決定誰的意見比較重要、在討論各種主題、在各種情況中,都要記得留意這一點。 05|和不喜歡的人保持聯繫,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要這麼做;如果不這麼做你會有內疚感;因為你太害怕如果誠實以對,別人怎麼想。 如果別人沒有─他們也不會──竭盡全力來讓你開心,那麼你也沒必要浪費自己的生命去取悅別人。 06|緊緊抓住過往的戀情不肯放手,因為你擔心最美好的愛情已經結束了,或者你再也找不到讓你...
港澳台

BMI指標有待商榷,內臟脂肪才是健康關鍵!醫師:應深入探究肥胖成因,才能促進健康

文/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 肥胖真的是病嗎?在《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中,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世界各國的統計數據顯示,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且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密切關聯。然而,這些數據僅能說明相關性,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矮胖健康,高瘦多病,BMI標準該更新? 那麼,肥胖是否真的會導致疾病呢?曾醫師提到了厄瓜多的萊倫氏症候群患者,他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這些患者中有20%是肥胖的,但幾乎沒有人罹患癌症或糖尿病。相比之下,一般厄瓜多人中只有12%是肥胖的,卻有22%罹患癌症,5%罹患糖尿病。 這個案例顯示,肥胖本身可能並非問題所在。曾醫師指出,目前對肥胖的定義和分類是基於身體質量指數(BMI)。然而,BMI並不能區分內臟脂肪和周邊脂肪,也無法區別「過重」和「肌肉發達」。研究發現,約30%的肥胖者在代謝上是健康的,而12-14%的正常體重者卻有代謝症候群。這表明,BMI並非反映健康的良好指標。 內臟脂肪真相大揭露,肥胖不只是外表問題 曾醫師認為,真正影響健康的可能是內臟脂肪。腹部脂肪可以反映內臟脂肪總量,因此可用「腰臀比」或「腰圍」來粗略估計。腹內脂肪分解代謝後,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並引起全身性慢性發炎,增加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這解釋了為什麼8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內臟型肥胖。 曾醫師還提出另一種看法,即肥胖和疾病之間可能有相關性,但沒有因果關係。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原因,也同時導致了肥胖的發生。從這個角度看,肥胖只是文明病的一種表徵,消滅表徵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脂肪會分泌荷爾蒙,掌握健康需深究肥胖成因 曾醫師指出,脂肪細胞不僅有儲存脂肪的功能,還具有內分泌功能,會分泌各種脂肪激素,包括促高血糖和抗高血糖的脂肪激素。因此,我們應該更精確地分類肥胖,才能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總的來說,曾嶔元醫師認為,肥胖與疾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