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地方財政壓力有多大 ?
到 2025 年 4 月末,全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 506,931 億元人民幣。 新浪財經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到 2025年9月底,這一數字已升到約536,995 億元,比去年同期上漲約 20%。
考慮「顯性債務 + 隱性債務」(例如通過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平台債、城投平台等形成的債務)的廣義債務,在有分析中估計,地方債務總量可能遠高於官方統計數字,甚至佔到全國 GDP 的很高比重。
目前中國地方財政壓力有多大 ?
到 2025 年 4 月末,全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 506,931 億元人民幣。 新浪財經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到 2025年9月底,這一數字已升到約536,995 億元,比去年同期上漲約 20%。
考慮「顯性債務 + 隱性債務」(例如通過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平台債、城投平台等形成的債務)的廣義債務,在有分析中估計,地方債務總量可能遠高於官方統計數字,甚至佔到全國 GDP 的很高比重。
與過去依賴穩定的「土地財政/土地出讓收入 + 地產相關稅費 +土地開發收益」不同,自 2021 年起房地產市場明顯下行,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地方財政賴以「賣地」「土地出讓」來填補財政缺口的模式急劇收縮。
另一方面,為應對債務危機,中央出台多項政策,包括對地方隱性債務的「置換/化債」,設立新的監管機構統一管理債務(以加強對地方債、隱性債務的監測、化債和風險防範機制)。
出現的問題與「枯竭表現」
基於上述數字和趨勢,目前地方財政「枯竭/脆弱」的表現主要有:
收入結構失衡、持續縮水:過去靠土地出讓、房地產相關收入支撐預算和債務償還,但現在地產市場疲軟、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傳統「土地財政+債務融資」模式失靈。
債務繼續累積,「借新還舊」壓力加大:地方債務餘額不斷攀升。部分債務通過發行新債、債務置換來償還舊債,「債滾債」結構帶來極大隱患。
隱性債務規模龐大、透明度低:除官方統計債務外,還有大量隱藏債務(例如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地方城投公司債務等)未完全計入預算。這讓地方財政風險更難評估。
償債與基本公共支出壓力衝突:面對高額債務,地方不得不壓縮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開支,或者依賴中央轉移支付/專項債券,公共服務質量與財政穩定性受到擠壓。
系統性金融風險與經濟周期風險上升:地方債務與銀行體系隱性債務、房地產市場下行等多個風險因素交織。一旦地產、銀行或經濟出現衝擊,有可能引發區域甚至全國的連鎖風險。
政府應對與「底線」狀態
官方也並非全無作為,為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債務風險,採取了若干措施:
推動「隱性債務置換」:將部分「城投平台」「融資平台」的隱性債務用新債置換出來,使債務透明化、統一管理。
建立更嚴的債務監管框架,設立新的債務管理機構,限制新增隱性債務、規範地方融資平台行為、防止再走回「隱性債務」的老路。
地方財政若干公共投入(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民生支出)強調「兜牢底線」,中央與地方協同轉移支付,防止財政斷裂。
但即便如此,分析普遍認為 —— 地方財政已接近「臨界狀態」。也就是 不是全面破產,但可用財力與可支配資源極為緊張,債務負擔沉重。一旦經濟、房地產、金融等外部環境再惡化,風險可能迅速放大。

(示意圖)
為何說是「整體性、結構性危機」,而不僅是「部分地區債務問題」
中國地方政府體系龐大、分布廣泛,債務分散且結構複雜,不只是少數省份或城市有問題。多個省/市、縣/區都有債務累積、財政吃緊。
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土地財政 + 基建 + 城投平台」發展模式,本質就是「高槓桿 + 高負債 + 高依賴土地/地產」的模式 — 一旦地產不行,就等於基礎支柱被拔掉。房地產市場自 2021 年起明顯轉弱,使整個系統性財政模式脆弱性暴露。
隱性債務(城投平台、融資平台、地方國企擔保債務等)規模很大,但透明度差、不易被市場準確評估 —— 這放大了系統性金融風險。 因此,這不只是某個地方的問題,而是整個體系在地產+債務+財政制度安排下集體承壓、整體偏「脆弱」的結構性問題。
總結:地方財政「枯竭」到什麼程度?
可以這樣總結:當前中國地方財政整體處於「財力嚴重緊張 + 債務負擔沉重 + 收入結構失衡 + 風險累積」的高風險邊緣。並非「立刻爆炸」,但若經濟、地產或金融等外部條件惡化,系統性財政危機、債務違約、公共服務縮水、社會風險上升都可能成為現實。
換句話說,地方財政如今正處於「強彎曲、高壓縮、高風險累積」的「隱形風暴」中——只是它還撐著,沒有完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