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2 11 月

港澳台

香港終審法院海外法官范理申以個人理由辭任 一年五人離開
港澳台

香港終審法院海外法官范理申以個人理由辭任 一年五人離開

  英國法官范理申(Nicholas Phillips) 倫敦 — 香港終審法院再有在海外的非常任法官選擇不續任,最新一人是今天完成任期的英國法官范理申(Nicholas Phillips),使香港最高法院只剩下六名海外法官。 范理申透過他所屬的大律師事務所「Brick Court Chambers」對美國之音表示,「出於個人而非政治原因,我拒絕了在香港終審法院再度任職三年的邀請。」 事務所指,他不會就事件再作評論。 香港司法機構對網媒《法庭線》指,86歲的范理申最近表示因個人理由不欲續任。 范理申一共在香港終審法院擔任海外非常任法官12年,香港司法機構感謝范理申在過去多年任期內對終審法院工作的巨大貢獻,以及對香港法治的支持,又稱「近期的法院人員變動不會影響終審法院的運作」。 香港司法機構又表示,儘管近年有若干非常任法官離任,但絕大多數在任和離任的非常任法官均公開重申繼續對香港的獨立司法制度、以及香港法院致力維護法治充滿信心。 范理申於去年7月獲香港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當時香港政府指他「克盡厥職,表現卓越」,又說他是「香港法治的堅實支持者,亦是香港的良朋益友。」 只餘六名海外法官 包括范理申在內,香港終審法院由今年年初起有五名海外法官不續任或提早請辭。 85歲的前澳洲首席大法官紀立信(Anthony Gleeson)在今年3月以年事已高為由不欲續任;加拿大法官麥嘉琳(Beverley McLachlin)亦在6月說,因為年滿80歲,任期在7月底完結後不再續任,希望跟家人花更多時間。 在6月中,兩名英國法官郝廉思(Lawrence Collins)和岑耀信(Jonathan Sumption)辭任香港終審法院,兩人都表明是因為香港的政治狀況。 范理申離任後,香港終審法院只剩下六名海外法官,包括來自英國的賀輔明(Leonard Hoffmann)、廖柏嘉(D...
十一流亡港人示威 促美國公眾施壓參議員通過港經貿辦認證法
港澳台

十一流亡港人示威 促美國公眾施壓參議員通過港經貿辦認證法

  2024年10月1日,流亡港人邵嵐在香港駐美經貿辦外示威。(美國之音照片) 華盛頓 — 適逢中共建政75周年,一群香港活動人士星期二(10月1日)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示威及派發傳單,呼籲公眾促請參議員支持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 。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香港組織DC4HK發起了這次活動,有幾個人參加。他們派發的傳單簡單介始法案的背景,並呼籲公眾以電郵或電話聯絡參議員,要求他們支持通過法案。 流亡港人邵嵐說:「我希望趁這個日子(中共建政75周年),來到華盛頓的香港經貿辦,和美國公眾去介紹法案(《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原因及背景,及最近中國和香港政府對離散社群的各種跨境鎮壓。希望大眾可以聯絡參議員,去呼籲他們通過這個法案,然後可以成功交由總統拜登簽署。」 現場氣氛平靜。香港經貿辦因為中國國慶日假期並沒有開門。有數名警察在大樓對面觀察。 一位參加者因為擔心參加這樣的活動會面臨風險而蒙面。他同時表示,美國民眾並不清楚香港經貿辦是什麼樣的組織。 他說:「當然,我要保護我的身份。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這棟大樓,他們認為這是一棟隨意的辦公室,不知道它如何試圖影響美國政治並監視持不同政見者。」 邵嵐認為,即使有擔心,但還是希望在重要日子舉行活動。 她說:「在公開活動,這種擔心一定會有,但同時十月一日,我們都覺得這是非常有象徵性的日子,而香港離散族群正推行這重要法案,我們都認為公眾倡議的關注比對跨境鎮壓感到的恐懼更重要。」 美國國會眾議院上月通過一項法案,要求行政部門撤銷香港駐美經濟貿易辦事處享有的特權與豁免。法案在通過眾議院後,接下來將送交參議院等待審議和表決。 該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在法案生效30天內認證包括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舊金山)的三個香港經貿辦是否得以延長目前享有的特權、例外與豁免。若美國政府認證這三個香港經貿辦不應再繼續享有這些外...
兩名中國旅客鬧場港人活動 遭台灣政府驅逐出境
港澳台

兩名中國旅客鬧場港人活動 遭台灣政府驅逐出境

  「香港邊城青年」在10月1日中國國慶日當天,於台北鬧區西門町組織了一場集會,遭兩名中國人鬧場。(美國之音特約記者庄志偉拍攝) 台灣政府星期四(10月3日)表示,兩名在台北騷擾香港流亡者抗議活動的中國公民已被驅逐出境。 根據台灣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涉事的兩名中國大陸公民是一對姚姓夫婦,已被撤銷入境許可並於周四依法強制出境。 「中國大陸人士來台如有危害我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或貶損國家主權及對等尊嚴等違法、違規之行為,政府會依法即時嚴處,絕不容許這類人員侵門踏戶,」陸委會在聲明中表示 陸委會補充說明,這兩人原是申請到台灣探親,但經查他們在9月底入境時,申請事由中的被探親者早已於7月離台返回中國,顯示當事人抵台時已知申請入境事由不符。 陸委會譴責這兩名中國大陸籍人士濫用台方基於人道原則的良善美意,並承諾未來將嚴加審查申請案。 自中共1949年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台海兩岸一直分離分治,但北京始終聲稱擁有對台灣的主權。香港2019年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中國隔年實施嚴厲的國安法後,許多港人移居實施民主制度的台灣 由移居台灣的港人所組成的團體「香港邊城青年」在10月1日中國國慶日當天,於台北鬧區西門町組織了一場名為「十一國殤賀佢老母」的集會。 據台灣媒體中央社報道,現場聚集約20人,他們豎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黑色旗幟,藉以抗議中國侵害香港等地的民主自由和人權。 活動進行期間,兩名中國人士突然鬧場,破壞港人旗幟並出言挑釁,其中一名男子高喊:「今天是中國國慶節,我不允許有這種旗插著!」當港人阻止其破壞旗幟,該男子大聲咆哮:「台灣、香港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香港邊城青年」說,現場為活動維持秩序的台灣警察立即上前調停,阻止鬧場的中國人士,才使衝突停止,事後警方亦主動聯繫跟進偵辦。 「香港邊城青年」事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次行動是由在台港人自發舉辦,...
香港8月份零售總額及銷量連續雙跌,短期內改善不樂觀
港澳台

香港8月份零售總額及銷量連續雙跌,短期內改善不樂觀

  一名女子走過香港尖沙咀街頭倒閉的商店。(2024年4月29日) 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8月份的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0.1%,反映出港元相對強勢、居民消費模式出現變化以及假期期間出國旅行的增加。 路透社報道說,香港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下降至292億港元,約38億美元。這是連續六個月下降。此前,修正後的7月份下降了11.7%,6月份下降了9.7%,5月份下降了11.5%,4月份下降了14.7%,3月份下降了7%。 政府發言人說,「零售業在短期內仍將面臨挑戰」,在美國降息的同時讓港元匯率下降將為零售業提供支持。 從零售數量上來看,8月份零售同比下降11.8%,而修正後的7月份下降13.2%,6月份下降11.2%,5月份下降12.9%,4月份暴跌16.5%,3月份下降8.7%。 就2024年頭8個月而言,零售總銷貨價值同比下降7.7%,銷量下降9.3%。 同時,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顯示,8月份的入境旅客人數為44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2%。而7月份訪客則是392萬。8月份中國內地旅客人數為366萬人次,按年增長6.6%。 珠寶、鐘錶及名貴禮品的銷售額繼7月份下跌25.1%之後,8月份同比下跌24%。服裝、鞋類和配飾的銷售額繼7月份下降16.8%之後,8月份下降12.3%。 香港政府表示,受消費模式轉變、港元匯率偏高、較多市民暑假外游等因素影響,8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 展望未來,港府表示,儘管零售業界短期內仍會面對挑戰,不過中央政府多項惠港措施,以及特區政府提振市面氣氛、支持業界發展的多項措施會對零售業務有利。此外,整體經濟繼續增長,市民就業收入增加,加上港元匯率隨美國減息回軟,也將為零售業帶來支持。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香港民研調查指 市民質疑盛事經濟浪費及勞民傷財
港澳台

香港民研調查指 市民質疑盛事經濟浪費及勞民傷財

  資料照:石獅子後面的香港金融區 香港政府今年初宣布一系列「盛事活動」,希望帶動旅遊、酒店、餐飲及零售等行業,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盛事經濟效益」。不過,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受訪市民普遍對盛事經濟有負面看法,質疑是浪費及勞民傷財,尤其是今年初邀請美職聯球隊國際邁阿密進行表演賽,世界球王梅西最終沒有出場獻技,受訪者認為導致負面宣傳,令香港的活動策劃能力蒙羞。 香港政府繼去年推動「日夜都繽紛」市集經濟,今年一月底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宣布,成立跨部門的盛事統籌協調組,推動一系列「盛事活動」,包括運動、煙花及無人機匯演等,以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希望帶動旅遊、酒店、餐飲及零售等行業,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盛事經濟效益。 調查指市民質疑盛事經濟浪費及勞民傷財 事隔超過半年,香港市民普遍對「盛事經濟」有什麼看法﹖香港民意研究所(簡稱香港民研)星期一(9月3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一項《盛事經濟質性意見分析》網上民意調查結果。 這項調查在9 月11 至20 日以網上調查方式訪問「香港民研意見群組」成員,設有兩條關於盛事經濟的開放式問題,嘗試探討受訪者於香港政府今年推動的一系列盛事經濟活動當中,對那些些盛事較有印象﹖最終共有 488名 12 歲或以上受訪者回答相關問題。 香港民研透過AI分析,就「市民對於那些盛事較有印象」,結果顯示最常出現字詞為「夜繽紛」,共有72次,以及「沒有」出現了67次,反映除了「夜繽紛」之外,受訪者普遍對港府推動了什麼盛事沒有印象。 至於「市民對調查所述盛事的印象」當中,最常出現字詞為「浪費」,也有不少受訪者回應指,盛事經濟「勞民傷財」,而且缺乏「本地文化的代表性」,對遊客吸引力不足。 梅西事件令香港活動策劃能力蒙羞 今年以來,盛事經濟也有不少項目引起爭議,尤其是今年初邀請美職聯(United S...
台灣駐南非代表處被要求限期遷出首都 台官員批中國打壓、研擬反制措施
港澳台

台灣駐南非代表處被要求限期遷出首都 台官員批中國打壓、研擬反制措施

  南非政府要求台灣的代表處在10月底前遷出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否則就關閉。圖為台灣駐南非代表處9月間舉辦華語文獎學金授獎典禮。(取自台灣駐南非代表處) 台灣方面星期四(10月17日)傳出,南非政府要求台灣的代表處在10月底前遷出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Pretoria),否則就關閉。台灣官員批評,中國一再加大對南非壓力,南非選擇背棄與台灣情誼,台灣正研擬反制措施,可能將對等要求南非辦事處遷出台北。 台灣媒體中央社、《自由時報》周四援引不具名官員報道,南非政府10月7日以電郵方式通知代表處遷館,郵件中強調「沒有協商餘地」、「若不從就關閉」,並寫明10月30日為搬遷時限。 該名官員指控道,南非外交部去年8月開始持續施壓台灣駐南非代表處遷移,今年4月以聯大第2758號決議及「一個中國原則」等政治因素為由,正式要求台灣代表處在半年內自比勒陀利亞遷往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 該名官員表示,儘管台灣政府表達反對,積極奔走遊說當地政要,七大工業國集團(G7)等友好國家也協助向南非高層表達關切,但此事仍無法轉圜。 「南非對中國經濟依賴日增,飲鴆止渴淪中國小弟!」該名台灣外交官員說道,中國從2015年起至今,已為南非國營企業提供超過百億美元貸款,包括改善鐵路運輸的大筆資金。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對此表示,台灣和南非自1998年斷交以來,兩國在經貿、教育及科技等相關領域仍維持良好互動。然而中國威逼南非打壓台灣的動作不斷,外交部面對此嚴峻情勢,積極進洽南非各方友我政要及理念相近國家為我國執言,也持續向南非政府提出擴大有利兩國人民福祉的合作方案,期盼在既有的基礎上,南非勿有任何傷害兩國關係的作法。 劉永健強調,目前外交部仍持續進行最大努力,但如果南非政府最終仍然執意屈從中國,改變現狀,傷害兩國情誼,外交部也將基於對等原則,研擬所有可能的對應方案,以捍衛我國主權與...
台灣駐孟買辦事處揭牌開館,北京要求印度審慎處理涉台問題
港澳台

台灣駐孟買辦事處揭牌開館,北京要求印度審慎處理涉台問題

  台灣駐印度孟買的「駐孟買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24年10月16日舉辦揭牌開館儀式。(照片來自台灣外交部網站) 華盛頓 — 台灣駐孟買經濟文化辦事處揭牌開館僅一天之後,北京當局星期四(10月17日)重申反對任何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同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觸和往來,並呼籲印度「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干擾」中印關係改善進程。 台灣駐印度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葛葆萱、台灣駐孟買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張鈞宇與印度前國會議員蘇吉特·庫瑪(Sujeet Kumar)星期三晚共同為孟買辦事處揭牌。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則通過一段錄像,祝賀台灣「新南向政策」與印度「東行政策」對接取得的成果。 台灣與印度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台灣1995年在新德里設立了代表處,隨後在2012年又在清奈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台灣在印度商務金融中心孟買設立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是台灣在印度設立的第三個駐外機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星期四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建交國同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觸和往來,「包括互設代表機構」。 「(中方)已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毛寧說。 台海兩岸同文同種,但是自1949年起就分離分治、互不隸屬。北京卻始終堅持擁有對台灣的主權,而且即使訴諸武力也要實現兩岸的統一。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和軍力的上升,北京逐漸升高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同時在國際上嚴厲封鎖和孤立台灣,不僅將台灣的邦交國壓縮到12個,而且反對與北京建交的國家與台灣發生任何官方接觸與聯繫。 「一個中國原則是印方作出的嚴肅政治承諾,是中印關係的政治基礎,」毛寧在北京的記者會上說。 由於對台灣總統賴清德雙十國慶演說中有關兩岸關係的表述強烈不滿,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星期一清晨無預警地宣布,在台灣海峽、台島北部、南部、東部立即開展所謂「聯合...
海外香港人雜誌《如水》於香港被封鎖 為媒體類網站首例
港澳台

海外香港人雜誌《如水》於香港被封鎖 為媒體類網站首例

  有香港聽眾通知美國之音,指無法在香港境內連接海外香港人媒體《如水》。(香港網民提供照片) 有香港讀者對美國之音指,無法在香港境內連接海外香港人媒體《如水》,懷疑已經被官方封鎖。如果封鎖令是由官方下達,《如水》會是已知的第一間海外香港人媒體在香港境內被封鎖。 在星期五,最少有三名身處香港的人對美國之音指,無法在香港境內連接海外香港人媒體《如水》。 他們在香港所使用的網路供應商包括數碼通、3香港和香港寬頻。截至香港時間星期五晚上,CSL及網上行用戶仍然能夠連接《如水》網站。 《如水》在2021年年初由海外香港人創立,其宗旨表明「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試煉,流散於各方的我們決心要維繫香港人這個獨特的共同體,希望承傳抗爭的火種。」 其編輯委員會包括多名香港知名社運人士,例如是被香港廉政公署通緝、流亡美國的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研究員張昆陽、流亡德國的歐洲香港人聯盟(The European Hong Kong Diaspora Alliance)倡議委員會主席黃台仰、流亡英國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高級分析員鄺頌晴等等。 《如水》內容多為深度報道及評論。除了網上,《如水》亦有出版實體雜誌。 除了刊登文章,《如水》近期亦有與為香港在囚人士提供經濟支援的「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合作,推出2025年籌款月曆。 香港已經封鎖多個與抗爭活動有關的網站,包括載有部分香港警察的個人資料的「香港編年史」網站、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台灣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由香港流亡人物組成的「2021香港約章」、以及「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針對《如水》疑被官方封鎖,香港保安局發言人對美國之音指,就提...
英大律師公會主席當面批評香港同行 指香港法治被行政專權取代
港澳台

英大律師公會主席當面批評香港同行 指香港法治被行政專權取代

  英格蘭和威爾士大律師公會主席湯恩德(Sam Townend,右)(資料照) 倫敦 — 英國於10月1日舉行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英格蘭和威爾斯大律師公會主席湯恩德(Sam Townend)在典禮前一晚的歡迎晚宴致辭上,在香港的法律界代表面前提及香港,談到法治情況惡化,又指對堅持公正和獨立的香港法官和大律師表示同情和聲援。 湯恩德指,香港法治逐步被強權統治、行政機關任意及不受制約的權力取代,又說外界對香港以往成功的法治的尊重、以及其權威逐漸流失。(詳情請點擊鏈接) 湯恩德說:「我們對那些堅持公正和獨立、儘可能長時間堅持到底的香港法官和大律師表示同情和聲援。」 湯恩德指,很多國家的律師和法官現時正面臨巨大壓力,面對一些政府接管大律師公會、任意吊銷執照或拘留,甚至遭受身體暴力。他舉例說,9月底離任的墨西哥前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曾嘗試將7,000多名獨立的司法人員,換成由政府指定人選後才由民眾投票選出的人員。他又指,波蘭的新政府及法律界正努力扭轉前任政府過往十年來有系統地打壓法治的情況。 他在致辭末段說,法治是對抗民粹主義和專制政權的堅定力量,法律界需要分享知識、資源、友誼及希望,並共同堅守價值。 香港律政司及司法機構嚴辭反駁 對於湯恩德的言論,香港律政司回應美國之音查詢時表示,留意到英國大律師公會主席日前在英國法律年度開幕致詞時對香港法治所作出的負面評論。 香港律政司發言人說:「我們必須嚴正指出,有關的個人言論與事實完全不符,香港特區政府及行政機關一如既往將繼續嚴格依法及按照法治原則辦事。」 香港司法機構對美國之音指,完全不同意有關言論。香港司法機構又表示,所有法官和司法人員,一直恪守司法誓言,奉公守法,以無懼、無偏、無私、無欺之精神,嚴格根據法律原則,維持司法公義。他們亦一直履行憲制職責,在行使其司法權...
報道稱蔡英文將訪美 前美聯邦眾議員:應展開雙臂歡迎她
港澳台

報道稱蔡英文將訪美 前美聯邦眾議員:應展開雙臂歡迎她

  2024年10月14日,捷克總統帕維爾在布拉格歡迎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到訪。(路透社照片) 華盛頓 — 美國一家網路媒體報道,5月才卸任的前台灣總統蔡英文可能在未來幾周訪美,此一訪問一旦發生,可能在美國總統大選的緊張時刻攪動美中兩國原已脆弱的關係。不過前美國聯邦眾議員邵建隆(Matt Salmon)說,美國應該展開雙臂歡迎蔡英文來訪,因為「代表民主的人永遠受到美國的歡迎。」 美國網路媒體《政治》(Politico)星期二(10月15日)「國安日報」(NatSec Daily)專欄援引兩名熟悉蔡英文出訪計劃的不具名消息來源報道說,蔡英文計劃在她結束歐洲之行以後的某個時間點訪問美國。蔡英文目前正在進行對包括捷克、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的訪問,預定這個星期晚些時候結束歐洲的訪問。 報道說,北京「反對台灣現任和前任資深官員踏上美國土地」,而且對任何他們與美國對口官員的接觸「超級敏感」(hyper-sensitive),不過北京最終的反應可能會視誰與蔡英文會面以及她訪美的時機而定。 蔡英文的身份是普通公民 針對蔡英文訪美的報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以背景說明方式回應媒體的電郵中說,蔡英文的身份是一位普通公民,她以個人身份進行的任何旅行要由她自己來說明。 「蔡英文是一位私人公民,我們會讓她說明任何她以個人身份可能進行的旅行。我們在人民與人民的關係上有長期前例。來自台灣一名私人個人的旅行不會影響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這個政策沒有改變,」國務院說。 代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共和黨前美國聯邦眾議員邵建隆(Matt Salmon)針對蔡英文可能訪美一事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台領導人本來就應該定期互訪增加交流,他非常樂見蔡英文來美訪問。 「太好了!我認為我們應該張開雙臂歡迎她,」邵建隆說,當年時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想要到他的母校康奈爾大學訪問時,他就是那次訪問的強力倡議者人之一。 代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