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衡水中學上了熱搜。原因是衡水中學的清北人數大幅下降。
衡水中學,以前是家長花大價錢把孩子往裡送,感覺只要進了衡水中學,至少211是有很大希望,甚至還能衝擊清華北大。
而衡水中學的管理也是出了名的嚴格。
剛剛看到衡水中學上了熱搜。原因是衡水中學的清北人數大幅下降。
衡水中學,以前是家長花大價錢把孩子往裡送,感覺只要進了衡水中學,至少211是有很大希望,甚至還能衝擊清華北大。
而衡水中學的管理也是出了名的嚴格。
採用非常高壓,非常制度化,極度重視效率和結果的管理模式。
學生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晨跑早讀,一直到晚上,每一分鐘都控制得很嚴格。
學生的行為幾乎「量化管理」:成績、紀律、衛生、德行等都被打分。
學生的每一個行為都被監控。甚至不允許看錶、發獃、翹腿、擦眼鏡等。
衡水中學還強調集體主義,集體跑操步調一致,軍事化管理,把學生的個性磨滅,訓練成答題機器。

這樣對學生的精神,心理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整個青春期這樣度過,就為了高考。真的值得嗎?
以前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只要高考考得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畢竟衡水中學每年的升學率在那裡擺著,清華北大人數也很多。甚至能佔到河北清北人數的80%,
在以升學率為導向的環境中,衡水模式被複制到大江南北。複製到其他地方,也似乎取得了成功,升學率上去了,就說明成功了。
我們四川人就喜歡把孩子送到綿陽去。
教育產業化,讓多少學校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近年來,衡水中學的清華北大的人數卻出現斷崖式下跌,從最高峰275人,下降到今年的45人,而整個河北今年一共錄取281人。
原因是什麼呢?
是衡水中學的教學質量下降了嗎?不是。
主要是因為不許招外地生了。
整體錄取的人數也大差不差,只是分散到河北其他地方了。
這就揭露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只能篩選,不能培養。
對於學校來說,選擇大於努力。
高考就是用來篩選人的。衡水中學提前就選擇了全省的聰明大腦。不用太努力就能出成績。
以前衡水中學,通過掐尖的方式,把全省甚至全國的聰明孩子,都招到衡水中學。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有了這些好苗子,考上清華北大就很容易。
考上清北,又繼續正反饋,讓衡水中學名聲更大,又能吸引更多尖子生。
而現在不許招外地生,這樣的好苗子,就分散在各地,一樣的能長出來。
而且,清華北大每年都有那麼多名額,集中到一起卷,也是那麼多人,不卷了也是那麼多人。
所以像衡水中學那些高強度的卷學習,沒意義。
不許招外地生,用衡水模式,大力培養資質平庸的本地孩子,效果就不明顯了。再大力也出不了奇蹟。
高考本來就是用來篩選人才的,衡水模式只不過把高考的篩選作用,提前了。
雖然不讓招外地生了,但有家長看不到其中的因果,專門買房子都要去衡水中學讀,還有長尾效應,所以衡水中學還是能有45個清北。
只不過看這個趨勢,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不過這樣也好,經歷了20多年的實驗班實驗,發現這樣卷毫無意義,還不如讓學生們過得輕鬆一點。
我初中在鄉鎮中學,在初二結束的時候,城裡的中學到鄉鎮里來掐尖,我們班前幾名都被掐走了。
我因為初中成績差,繼續留在鎮上讀書,看著別人被重點高中提前錄取,心裡那個羨慕啊。
沒辦法,成績不行,高中也只是去的城裡差一點的高中。
但後來,我發現那些去了重點高中的同學,在高中成績越來越差,高考反而還沒我考得好。
因為我發現,我在一群成績不好的人當中,只要稍微努力,就能拔尖,學習越來越有動力。
而那些去重點高中的同學,他們說:在高手如雲的學校再怎麼努力,也是墊底的,學習越來越沒勁。
所以我歷來就覺得像衡水中學這樣掐尖的模式,是不好的。
你以為是學校的實力,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
現在不許招外地生,打掉衡水中學的特權,讓教育回歸本初,這對外地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去那裡煎熬幾年。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