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自给自足美梦破碎 中国人饭碗陷入风险
美国大豆近年成为美中贸易战的核心之一,今年10月川习会后,美国将降低对中产品的关税,中方则承诺年底前采购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往后3年每年至少购买2500万吨。尽管北京不断利用大豆打击美国,却无法改变中国依赖外国大豆的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直言,中国想要实现大豆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事。《南华早报》20日报道,大豆不仅是一种农作物,它已成为检验北京不断演变的粮食安全战略的试金石,也是中美贸易战的核心。作为动物饲料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大豆一直是中美两国贸易争端的焦点,从美国总统川普第一个任期内的关税战到目前的贸易争端,都未能改变这一局面。报道提及,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已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研究人员认为,这项转变历时30年,反映了中国国内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加强粮食安全的政策改革、国际协议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如今,中国每年进口约 1 亿吨粮食,约占全球粮食贸易量的 60%,此变化重塑了国际市场和农民的生计。在10月下旬公布的十五五规划提案中,北京呼吁实现农产品进口多元化,这凸显了中国对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的持续影响。不过,北京人民大学教授郑丰田( Zheng Fengtian,音译)直言,鉴于目前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似乎有必要实现大豆自给自足,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他表示,由于中国有限的耕地无法满足所需的种植规模,而试图在中国国内生产所需的大豆,会占用原本用于种植重要主粮的土地,最终威胁粮食安全。报道说,北京的困境根源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当时中国是大豆净出口国,1994年大豆产量达到高峰1600万吨,出口量每年超过 100 万吨,美国农业部 (USDA) 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透过将剩馀产品运往区域市场,一直保持著出口国的地位,直到 1995 年。但情况很快就发生巨大变化。到2000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飙升至1000万吨以上,顺差转为持续逆差。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