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文|费里尼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的孩子被检测出血铅超标。医生初判,至少慢性中毒三个月以上,骨骼中已出现蓄积,牙龈甚至浮现肉眼可见的“铅线”。
在铅中毒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是一个孩子口腔中的“黑色小旗帜”——不是被插在战场上,而是被种在了他的成长史里。
医生说,骨头里的铅,半衰期是二三十年。一个人从出生到在成人社会立足,大约也是这个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他牙齿换完、乳名变成学名、身高从一米出头蹿到一米七的时候,他体内的那点“铅”,仍在骨头里如影随形,等到他青春期骨骼重建的时候再偷偷出来,反戈一击。
如果他未来有了孩子,铅还可能通过胎盘继续传递。
他出生在一个地方,清白无辜,但这块土地已经替他悄悄埋好了某种遗传意义上的伏笔。
大热天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拔凉。
其实,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只是这个“移”,不是移民国外,而是“往文明社会多走一步”的那种迁徙冲动。
有的家庭在新闻见报后连夜包车,把孩子送到上海新华医院。有人说他们“敏感”、说他们“折腾”,但他们清楚,他们在尽力把孩子拉回人类社会的安全区里——不再是一个可以被铅缓慢杀死而不自知的地方。
北上广的好,不是空气更香甜、医院更高端——北上广有北上广自己的问题——而是它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现代社会功能:有回应,有路径,有舆论会围观,有系统在,或许慢一点但确实在动弹。
哪怕只是一个医生敢在镜头前说,“这个孩子可能已经中毒三个月以上”,这句话就已经是天水同行们不敢想象的大勇。
在另一些地方,你只能听到“儿童体质各异”、“都是食品颜料惹的祸”、“设备可能误差”、“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文明配给的问题。
此地,一切讲究配给,连“基本的生存安全感”也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配上“不被铅毒害”的权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挤进“高等文明的诊疗通道”。
新闻里那个来到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他可能脱险了。可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