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创 处境“悲壮”
面对与美国激烈的科技博弈,中国正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而对于中国当前科技创新的处境,曾提出“无科创、无未来”主张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形容,“像《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悲壮”。在他看来,中国迈向科创高地,面对理念和体制束缚、教育断层,以及多方围堵等多重挑战。陆雄文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在科创时代,什么是最核心、最稀缺的要素,认识还远远不够。他说,中国的科研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仍是“相对僵化和低效的”;宝贵的研发资源,有时难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科创要素至上”的认同感也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商业模式等传统要素仍被广泛视为更安全的选择。这种理念与体制上的滞后,让科创的启航格外沉重。陆雄文说:“大量的科研人员还在为论文、职称、奖项而奔波,宝贵的科研资源耗费在无尽的申报和评审之中。这种体制,如何能孕育出真正‘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陆雄文自2006年起担任复旦管院院长,上星期(11月10日)出任复旦管院中共党委书记。1990年代至2000年初,他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陆雄文认为,中国科创的第二重挑战在于教育断层。他在调研中发现,中国顶尖的硬核科创企业,超过八成的核心技术人员都曾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他说,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体系,从根子上就出了问题,学生在高中被榨干了潜力,到大学反而失去了求知的原始动力和好奇心。“不开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科创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第三重挑战是,中国创业者一登场,面对的就是一个充满国际化竞争、被多方围追堵截的“超级战场”。陆雄文说,科创企业的供应链布局、技术的引进与合作,都可能因大国政治博弈而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我们今天的科创企业不仅要参与竞争,还要在一条充满人为设障的赛道上争夺未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强调,面对技术封锁,中国...


